找到相关内容306篇,用时3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五蕴论解脱

    [提要]有情为五蕴的假合体,因情识执五蕴而有此蕴身。五蕴炽盛、纯大苦聚的生死轮转也因此而无穷尽。正观五蕴而得解脱是佛法的主要课题,也是阿含慧观的主要内容。本文通过对阿含五蕴及其与蕴的关系、五蕴与轮回、五蕴与解脱的联系做一初步的分析、考察,从而更加全面的体会、认识此五蕴法门。  [关键词] 1、五蕴 2、蕴 3、轮回 4、十二因缘 5、解脱  佛陀初转法轮,就宣说了四圣谛,道出有情...

    释昌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3439844.html
  • 布施的十种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

    除傲慢心;对平等者,要断除攀比心;对超胜者,要断除嫉妒心;对富乐和贫苦者,应知他们以有漏蕴粗重而生起,又为贪爱所逼恼,故应对其发起猛利的悲心而布施。 实际上,“十”代表圆满,即不论对有恩、有害、... 布施的对境略有十种: 一、亲友: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; 二、怨敌:直接损害自己的人; 三、中庸:与自己无恩无怨的人; 四、有德:具有戒律等凡圣功德之人; 、有过:具有毁犯戒律等过失之人; 六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3075567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?

    苦,也就是心苦和身苦。而八苦是指生老病死,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蕴。蕴是说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“色”是指物质,“受”是指感觉感情,“想”是指知觉想象,“行”是指心理活动,比如贪慎等行,“识”是指意识。同时人还有“根”,也就是眼耳鼻舌身。它们分别对应着尘:色声香味触。都是这些感官想到得到享受,才造成痛苦。  第二谛是“集谛”,就是说无明,这是说受苦的原因。不明白人生是幻影,所以产生种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5550278.html
  • 苦谛

    故希求不得是苦。  (八)略摄一切五蕴苦:蕴刹那迁流变坏,为生老病死等众苦之所集聚,成为总略摄受一切苦法的重担,故蕴是苦。  丙、六苦  上面所说的八苦,又可以摄为六苦,如《集论》说:“如是...希不果苦摄求不得苦,由希求所得而不果其所愿,即引生苦故。粗重苦摄蕴苦,粗重即种子,蕴为三界烦恼种子所随逐生起,故蕴名粗重苦。  丁、二苦  上面所说的三苦、八苦、六苦,又可以摄为二苦:即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842967.html
  • 真理的宝藏

    欲望做奴隶!’  ◎欲与无明是导致苦与悲惨命运的主要构成因素。  ◎由五蕴而生起的贪欲、爱染和执著是痛苦的根源。  ◎舍利弗尊者说:‘朋友!只要有蕴,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,只有当蕴不存在时,才不再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1873991.html
  • “无我观”引导

    蕴唯一随业和烦恼而转,是行苦性,并没有自在的法相。 譬如:乘火车时,车厢里声音嘈杂,如果有自在性的我,当音声、耳根、耳识和合时,能否充耳不闻呢?或者从反面观察,不乘火车时,能否听到车厢内的声音呢?如果有自在,就应当听到,但事实上绝无可能。因此,因缘聚合时不得不产生,因缘不积聚便无由产生,耳识仅是随他缘现起的法,其法相是他自在转,并非自在之我。 透过十二缘起,可以发现蕴始终...

    麦彭仁波切[造] 益西彭措堪布[译讲]

    |无我|烦恼|净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6560318062.html
  • 吕澂:略述經部學(上)

    指出舊對法師、分別論者和譬喩者解釋四諦的不同。譬喩者說苦諦是名色,而舊對法師則為蘊,分別論者又說為有漏八苦。譬喩者說集諦是業惑,而舊對法為有漏因,分別論又為招後有愛。譬喩者說滅諦為業惑盡,而舊對法為擇滅,分別論又為愛盡。譬喩者說道諦是止觀,而舊對法為學無學法,分別論又為八正道。譬喩者這些特別說法,後來「順正理論」(卷五十七)還加以批評。以為只說名色是苦諦,乃因它的實體卽是蘊之故;又只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1939970.html
  • 法念处戊、四圣谛

    涅盘的圣道。  一、苦谛(dukkhasacca)  「诸比丘,何谓苦圣谛?  生是苦;老是苦;死是苦;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是苦;怨憎会是苦;爱别离是苦;求不得是苦。简而言之,蕴是苦。  诸比丘,什么...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,希望我没有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!』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,这就是求不得苦。」  这些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,但是可以借着有系统地修行八圣道分而达成。  接着佛陀解释蕴:  「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549343.html
  • 净心法要 插图版

    一次缘一个侧面观察,通过对不同侧面的观察抉择后,再综合起来,就能对蕴的自性生起决定的认识,由此对治贪欲等烦恼。 甲二、论义分三:一、顶礼句 二、宣说要义 三、广说真实义 ...义的作意。蕴本是多体、不净、无常、苦性、无我,但凡夫却因无明力而对多体作意为一、对不净作意为净、对苦作意为乐、对无我作意为我,这就叫非理作意,是三有轮回的根源。 《宝性论》云:“依于非...

    全知麦彭仁波切 [造] 益西彭措堪布 [译讲]

    |净心|多体观|无常观|苦观|无我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09380919978.html
  • 古奥义书(Upani.sads)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

    道路(道);相反地,知识即是正确认知苦的结果、苦的生起、苦的止灭、导向止苦的道路。[19]亦即,当人受无知所蒙蔽且受到渴爱及苦所束缚时,他错误地认知人(即种集聚要素或蕴)是我、我所有的、我的自我。...欲求物质(色贪)、欲求无物质(无色贪)、骄慢(慢)、亢奋不定(掉举)、无知(无明)。另外有种较低层次的纠结(orambhaagiya,下分结),包括个人私见(有身见)、疑、祭仪之不良影响(戒禁)...

    林煌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2052384.html